第136章
即便是有事不得不涉足其间,也必定选择在阳光明媚、阳气最盛的清晨八点,待天光透亮之后才敢上山,且务必在日暮西山、下午四点天色尚明之际,匆匆下山。
不敢有丝毫逗留,好似那山上藏着随时会苏醒的恶鬼,稍不留意就会被拖入黑暗深渊。
村里长辈们更是不厌其烦地向晚辈们念叨这段故事,仿若传递某种神圣使命,尤其在夏夜乘凉、冬日围炉之时,那故事便会被娓娓道来。
伴随着孩子们惊恐又好奇的眼神,以及大人们凝重肃穆的神情,让这份对神秘未知的敬畏之心,在村子里薪火相传,绵延不绝。
小时候,我常听着长辈讲述,心中满是疑惑与害怕,总缠着大人追问细节,想象着老奶奶当时惊恐的模样,还有那怨灵飘在空中的可怖身姿,夜里甚至会被噩梦惊醒,冷汗浸湿被褥。
可随着年岁渐长,这份害怕里,渐渐多了些别样的思索。
我曾在闲暇时,走访村里的老者,试图挖掘更多故事背后的深意。
有位精通民俗的阿伯,轻磕着烟袋,缓缓说道:“那山呐,本就是阴气汇聚之地,往昔埋葬之人,多有不甘,怨气积聚,便成了这般邪性模样。
咱村人尊崇先辈、敬畏亡魂,从不敢轻易造次,这规矩传承下来,也是保咱村平安顺遂呐。”
听着阿伯的话,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,愈发感受到这传统背后沉甸甸的分量。
村里的孩子们,自小听着故事长大,对国碧龙山更是敬而远之。
有一回,几个顽皮小子打赌,说要在傍晚时分上国碧龙山“探险”
,刚走到山脚下,夕阳余晖洒在山林间,映出斑驳光影。
可那光影在他们眼里,却似怨灵舞动的身形,吓得他们脸色煞白,撒腿就跑,一路哭啼着回村,自此,再没人敢提“探险”
之事。
逢年过节,村里祭祀祖先,仪式总是格外庄重肃穆,家长们会拉着孩子,在祖宗牌位前,细细叮嘱要铭记先辈规矩,尊重逝者。
那缭绕的香烟、摆放整齐的祭品,不只是对先人的追思,更是在强化着这份传承已久的敬畏之情,仿佛每一次虔诚祭拜,都能加固村子与安宁之间的那道“防护墙”
。
而邻村那位“看事儿三爷”
,因这场化解之事,声名愈发远扬,周边村子若遇类似诡异之事,总会慕名而来请他帮忙。
但他从不居功自傲,依旧一袭青衫,往来于山水村落之间,秉持着古老技艺与善心,守护着这片乡土的安宁,成为乡村神秘文化传承里一抹独特亮色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