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民党军大难临头四处飞时,华东野战军的形势越来越有利。
国民党军依靠空投过活,山东的民众每天往华东野战军阵地上送大米饭、馍馍。
1948年秋天,山东农民唐和恩带着原来要饭时使用的一个一米长的小竹棍,从家乡山东胶东地区莱东县出发,在此后五个多月的时间里,唐和恩带领的小车队和千万个支前队伍一样,冒风雪,忍饥寒,翻山涉水,风雨兼程,自己吃“三红”
(红高粱、红萝卜、红辣椒),省下小米、白面供应部队。
遇到刮风下雨,就把蓑衣、棉衣脱下来盖在军粮上。
淮海战役军需的9.64亿斤粮食,就被唐和恩这样的普通民工运到了前线。
据统计,淮海战役共出动民工543万人,其中常备民工22万人,二线转运民工130万人,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。
他们不止是运输队,还是担架队、卫生队、预备役部队,国民党的80万军队需要对抗的远远不止中野和华野的60万大军。
民工中有句口号“队伍打到哪里,支前就跟到哪里”
,这不光对作战部队带来单纯的物质上的支持,也让军队更加灵活机动。
不管是华野、中野的部队采取什么样的行军路线,或者路过什么样的地形,民工都能跟上。
陈毅元帅曾经说过“淮海战役是独轮车推出来的”
。
而国民党部队制定的作战计划都是沿着铁路固守,就是因为他们后勤的补给彻底依靠铁路。
当初黄维兵团赶往徐州,中野对黄维兵团的伏击目的性非常清楚,因为当地只有一条路可以通过坦克和拉后勤辎重的大卡车,在他们的必经之路设伏就行了。
但是,“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”
,黄维兵团也只能选择这一条路。
在淮海战役中,胶东、渤海、鲁中南地区筹集了粮食3.9亿斤,超过总量9.64亿斤的三分之一。
郯城是鲁南地区一个普通县城,人口40万,县府存量只有100万斤,但上级下达的缴粮任务是400万斤,郯城最终缴粮500万斤。
几乎是勒紧了腰带去支前。
山东费县民工王奎行,带着8名同伴,3次冲上火线,救了16名伤员,父亲病故也未能回家。
莒南县担架队有2797名成员,1200人没有棉裤,1390人没有鞋子,但是却在寒冬腊月中奔走在前线。
沂水县民兵连一排,在排长张伯高的带领下,为部队服务三个月,押解战俘2180名,全排集体立功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